但总体来说,苏梨看潘闲的时间最长,远比看其他考生长。
这就是特殊。
魏融难以察觉地抿了抿唇。
考试结束,考生们退下了,试卷交给主考官们继续批阅,最后再将这次的前五十名考生的试卷交给苏梨过目,评出前十名。而这十人的名次,就要等明日苏梨亲自召见他们,再当面出题“面试”之后再做定夺了。
苏梨叫了五位内阁大臣陪她一起评阅,她是最终拍板的人,但五位大臣可以提供参考意见。
苏梨仔细了这五十份答卷,挑出十人,其中就有潘闲。
以程端为首的五位大臣各自提出了支持或反对的意见,经过将近一个时辰的辩论后,十人名单变化了三个,但潘闲仍然位列其中。
批卷也很累的,苏梨回到中宫后,叫魏融给她捏捏肩膀,顺便聊聊这次的殿试,问魏融可有心目中的状元、榜眼、探花人选。
魏融思索片刻,正色道:“潘闲才华横溢,有状元之才,只是容貌过于俊美,若不点他做探花,今年的探花便名不符实了。”
本朝的探花郎都是点最年轻、俊美的进士来当。
苏梨挑眉道:“你们这叫容貌歧视,如果他真有当状元的本事,却因为脸只能屈居第三,这叫什么道理?”
魏融笑了笑,看着她的眼睛问:“看来你已经决定点他做状元了?”
私底下两人交谈,都是你我称呼。
春闱的事苏梨很公平,道:“他文章写得不错,但能不能当状元还要看他明日的表现,他当真样样都好,那我点他做状元,他若应对不当,探花我都不给他。”
苏梨说的是肺腑之言,魏融却认为她就是已经看上魏融了,后面那句不过是掩饰私心而已。
这一晚,魏融几乎都没有睡着多久。
翌日苏梨继续带着小皇帝面试殿试的前十名。
这十人中年纪最大的也才三十八,平均年龄在二十六七左右,可谓人人都是青年才俊。
苏梨定的题目,让小皇帝说出来,给十人两刻钟作答。
苏梨对潘闲是抱了一丝期待的,然而就在潘闲开口的瞬间,苏梨被他的乌鸦音惊到了。
这人是长得有多好看,声音就有多难听。
同一时间,魏融嘴角也翘了起来。
她不止一次向他抱怨哪个大臣的声音难听,早知潘闲声音如此,他何必担心?
作者有话要说:潘闲:娘娘,只要您pick我,我可以一辈子不说话!
魏公公:我可以一辈子不化妆。
苏梨:我没你们想的那么肤浅!
第104章
苏梨是个公平的人, 挑选人才不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 虽然潘闲声音难听, 可他对答如流, 苏梨还是点了他做探花郎, 状元、榜眼有更好的人选。
殿选完毕, 魏融扶着苏梨往回走,路上苏梨还在向他惋惜:“潘闲什么都好, 就是声音难听,幸好他现在才要进翰林院,等他官职升上来可以在早朝议事的时候,我已经不必垂帘听政了,让皇上去应付他。”
赵暨今年五岁,按照规矩十六岁亲政,再有十一年苏梨就可以退休了,优哉游哉地当她的太后。
身后跟着宫人, 魏融笑道:“娘娘胸怀若谷,明明不喜欢潘闲的声音还选他做探花,能遇到娘娘,是潘闲之福。”
这种马屁谁不喜欢呢, 苏梨笑着看了他一眼。
苏梨要去崇政殿批阅奏折,赵暨还小, 与哥哥善哥儿一起去御书房读书了。
到了兄弟俩该散课过来听她讲政的时候,今日兄弟俩却迟到了。
苏梨还在整理一会儿要给兄弟俩讲的几个折子,没留意时间, 魏融多等了一刻钟,见兄弟俩还没有来,魏融走出去,吩咐一个小太监去御书房看看。
小太监没走多远,赵暨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匆匆跑来了,跪在苏梨面前一边磕头一边说出了实情。原来今日赵暨、善哥儿从御书房散课出来,经过一棵树时赵暨看见上面有个鸟窝,非要叫人驮他爬到树上去看,善哥儿与宫人们的劝说都不管用,赵暨还不许人来崇政殿通风报信,就这样,真有个太监将赵暨托到了树上,结果下来时不小心摔倒,是善哥儿及时垫在了赵暨底下,赵暨安然无恙,善哥儿的一条手臂却受了伤,已经有人去太医院去传太医了。
小太监刚说完,被魏融一脚踹在了心口!
小太监被他踹得嘴角吐血,魏融眼中仍然杀气腾腾:“今日是皇上无事,不然我要你的命!”
苏梨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魏融,魏融在她面前一直都是魏公公的模样,阴柔温润,苏梨就算知道他是个正常的男人,知道他也是皇家血脉,今日却是真正领教魏融动怒时的戾气。
古代这种没有人权的大背景,上位者可以肆无忌惮地草菅人命,太监们没有保护好小皇帝,没有保护好他们的儿子,魏融气成这样苏梨完全可以理解。
她没有说什么,急匆匆去看两个孩子了。
赵暨是真的一点伤都没受,只是毕竟才五岁,吓得不轻,小脸苍白,担忧愧疚地看着摔脱臼了左臂的善哥儿。十岁的善哥儿疼得脸上全是汗,却坚强地没有掉一滴眼泪,一边让太医检查伤势,一边安慰皇帝弟弟不用担心。
直到苏梨过来,善哥儿才没有管住眼泪,飞快地低头抹了一把。
苏梨心疼坏了,摸摸扑过来的赵暨的脑袋瓜,苏梨便推开赵暨,来到了善哥儿身边。
“母后,我没事,你别怪弟弟。”善哥儿已经被封为异姓王爷,对苏梨的称呼也改成了母后。
苏梨看向太医。
太医已经接好了善哥儿的脱臼,但善哥儿被赵暨砸上了手臂骨,要吊上纱布养三个月才行。
宫人们自有魏融惩罚,苏梨先送善哥儿回去了,整个上午苏梨都陪在善哥儿身边。
吃完午饭,苏梨才回了崇政殿教训皮孩子赵暨。
“母后,我知错了,我再也不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