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极品太子爷第31部分阅读(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重生1614

作者:岩米

内容简介:一次醉酒,武安回到万历四十二年,建国已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之兆已现。是安于现状,做脑挂猪尾的女真顺民;还是轰轰烈烈的拼搏一场离萨尔浒之战还有五年。恩,还有时间。

重生1614txt全集下载

第一卷求推荐、收藏

第一卷求收藏、推荐票

第一卷请假

.lawen2〗

今天有事无更,抱歉。

第一卷第一章新家

明万历神宗四十二年,公元一六一四年。

明朝九边之一宁夏镇宁夏中卫西。

此处是宁夏中卫卫所向西几十里的一处坞堡。正午虽已过去几个时辰,落日的余辉已在西边显现,但空气中炎热气息却充溢堡内各处。坞堡依山而成,扼险而建。山中几株古树上知了还在叫个不停,好像有无尽力气。

“嘿,这身体是越来越健壮了,看来已后可以增加运动量。”一个大约二十岁左右穿着粗布夏衣少年边走在街道上边自语道。刚刚围着坞堡周围跑了两个时辰,少年满头大汗,身上全湿透了,散发着阵阵热汽。少年走到一处低矮的房屋前,走进院子,拿起瓢向水缸内舀一瓢清水,从头顶浇下,一阵清凉感觉充满全身。一连舀了几瓢水后,少年身上躁热一扫而空,又打了几套祖传拳法,虎虎生风。打完拳后,少年看着西边太阳已下山,新的一天又快开始了。

生存在乱世,强健的体魄是必须的。每天早晨、傍晚跑步两个时辰;晚上两百个俯卧撑和仰卧起坐;每天举五十斤石磨三百下,风雨无阻。少年性武名安,本来是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三年,回到家乡小城,找一个还过得去的工作,虽然只有三千多块,好在小城消费水平低。过着月光族的日子,平平淡淡的,武安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一天,三年没见的宿舍好友出差来看自己,两人在酒店乘兴喝了不少酒,武安只记得两人喝醉了。醒来后,武安发现附身在一个同名同性的一个少年身上。

这个名叫“武安”的少年,今年只有十九岁,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姐姐早嫁,哥哥在少年十岁时病死了,而爹爹也在三年前的一次蒙古人打“秋谷”中被杀死,只剩下母亲马氏和少年相依为命。

想到这里,武安一阵唏嘘。回到屋里,母亲马氏和往常一样正在织布。听到脚步声,马氏看到是自己唯一儿子马上高兴道“三儿,你回来了,娘早热好了饭。”说着,回灶房拿着两个碗,里面盛着几个杂粮馍和咸菜,然后又端着一盆野菜汤和两个空碗,盛满菜汤。

吃着杂粮馍和咸菜,喝着野菜汤,看着简陋的屋子,武安终于明白“一夜回到解放前”是什么状况。这些都是纯天然食品,放在现代,就是到喜马拉雅山也吃不到,但现在吃着却味同嚼蜡。武安抬头,忽然看到马氏正温和看着自己,望着这个时代自己的母亲,一种难以言语的滋味涌上心头。

“娘,你也吃啊。”说着武安拿着一个馍递到马氏手里。马氏马上喜笑颜开,就着咸菜大口吃起来,好象是什么山珍海味似的。军户家没有“食不语,寝不言”的规矩,武安低声和马氏说着家常。对于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孝顺,虽然最近儿子有点不一样,别人也许感觉不道,作为最亲近的人,马氏还是认为这是自己儿子长大缘故。

来到这个陌生世界已经三个月了,每次面对马氏,武安都有复杂莫明的感觉。虽然自己灵魂和她没有关系,但马氏看自己眼神就像前世亲生母亲一样,也不知道前世母亲现在怎么样了,幸亏还有姐姐和小外甥,母亲想自己时也可以聊以自蔚吧。以后就把马氏当自己的亲人,就让以前随风而逝吧。但是真的可以吗

“三儿啊,来年你就二十了,赶明娘去找婆子,替你找一个好女郎。”马氏看着越发英武健壮的儿子突然道。马氏口中的李婆子是一个寡妇,丈夫死在了蒙古人弓箭下。武宁堡地势偏远,又临近蒙古部落,没有好人家女儿愿意来这里。而没有改嫁的李婆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武宁堡周围很有名气。

武安正在喝汤,闻言一口汤差点喷出来。虽说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让武安和一个素昧蒙面的女人过一辈子,想想都让人恶寒。一想到洞房花烛之夜时,揭开红盖头,就像买六盒彩。是美人,赌嬴了;反之,你有冤向谁说去什么以貌取人,圣人还以色区人呢,何况武安凡人一个,只是想找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这要求不高吧

“娘,儿现在还小,还没成业呢,以后再说吧”武安一脸苦笑回道。

“我儿不小了,要不你为你爹守孝三年,孙子都会跑了,”马氏道,“放心好了,我儿好说也是一小旗,长的又英武,有气力,一定能找一个好生养之人,好为武家传宗接代。”

听着马氏絮絮叨叨说着堡内各家女郎长短处,武安只有轻声应着。吃完饭后,和马氏聊了一会,武安回到自己屋子,马氏还要织布.

武安的屋子是火炕,火炕冬暖夏凉,老人居住有很多好处。现在北方农村还保留着。炕上有两床被子,墙壁上有一层动物毛皮装饰其上,左面毛皮上有一把三石弓和十几枝铁箭,右面墙壁上还有一把腰刀和皮甲。这些都是自己的便宜老爹留下的。武安的爹生前是武宁堡一个小旗,死后,武安世袭了小旗的官位。

自从明太祖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实行卫所军户制度,卫所军卒从为明朝抵御外敌主要力量。明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卫所制度松弛,文官武将大量兼并土地,军户大量逃亡。如荆山外集所载,唐顺之在复勘蓟镇边务之后,向皇帝奏疏言:从黄花镇起至居庸关,尽镇边城而止,凡为区者三,查得原额兵共二万三千二十五名,逃亡一万零一百九十五名”。从此可看出卫所败坏之重。许多卫所军户连吃饭都成问题,造反闹饷时有有发生。尤其是大明九边军户,不仅面对北方蒙古、女贞等少数民族入侵劫掠、杀戮;同时边境环境恶化,小冰河时代到来,生存环境恶化,大明重要北方长城保护力严重下降。

武安是世袭军户,地位低下,明太祖规定,军户不能参加科举,不能从事手工业、商业等活动。只能以杀虏为军功升职。武安不能参加科举,虽然”土木堡”之变后,文官地位明显高于武将。但以后,随着女真的崛起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武将地位尤其是在地方手握重兵,如明末左良玉手握军权,连圣旨都可以不尊,崇祯皇帝也无可奈何.

所以,武安只有这一条路可走:立军功。而且军户实行屯田制,自己自足,虽然要向朝廷交纳各种税收,但没有定制,卫所军官有很大自主性。卫所军官自主屯田屯兵,既有兵又有粮,在乱世可以更好生存下去。比如武安所在武宁堡,属宁夏中卫,驻守有百户一名,应有兵卒112名,分有两个总旗和十个小旗。还有五十多户世袭军户家属,武安家就是这一种。在堡外还有上千亩军户开垦的田地,武宁堡在宁夏平原附近,所以这些都是良田。但这些良田大都在百户张泉和总旗韩猛、王友手中,普通军户田地很少。武安是小旗,家中只有六十多亩,由于每年鞑子入侵,加之农作物产量低,收成有限。武宁到是想以后引进土豆、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但是现在没有优良种苗。后世到康熙、乾隆时,优质种苗的出现,土豆、马铃薯适应中国环境,产量大幅上升,才出现猪尾巴宣扬的“康乾盛世”。

每年蒙古人越过长城打“草谷”,自己好在看过几本历史小说,知道未来几次蒙古人入侵时间,这就是自己的优势。武安可以利用这些先知先觉为自己赢的建功立业的基础。

现在离努尔哈赤建立猪辫国还有两年,离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还有五年。虽然历史上对这场后金崛起之战众说纷纭,历史书上也说由于领兵之人好大喜功,被各个击破。但萨尔浒之战明廷集中了辽东所有精兵猛将,这些军队很多参加了在朝鲜对日本的战争,打败了当时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同时戍边多年,与辽东各族征战多年,当时军队战力绝对不低于刚刚还没统一的女贞。还有西面有叶赫女贞、科尔沁蒙古,东面有朝鲜,三面夹攻,几十万大军被几万大军打败

想到可以看到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经过,甚至可以参加进来,一阵豪气从心里传变全身。“我一定会成为人上人,林丹汗、努尔哈赤、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我武安来了。”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浩瀚神秘的星空,月光照在身上,武安好象全身都充满力量,有一种“双拳在手,天下我有”的感觉。

第二天,武安起的很早,因为今天轮到自己小旗去堡外戍守。打了一套拳吃过早饭,和马氏告别后,在她关怀的目光中走出家门。武安穿着皮甲,背着弓箭,腰间别着长刀,英武非常。

第一卷第二章巡边

现在正是夏末时分,还有大约二十多天就秋收了,武宁堡外已是一片丰收景象。秋收也意味着蒙古鞑子快要寇边了,近年蒙古寇边,一般是几十人或几百人,几千、几万人已不多见。

今天定下检查兵备的日子。每年千户所这时还要派官员下来,百户张泉和武宁堡镇抚吴勇要赶在这之前熟悉情况,以便回上官询问。武宁堡下面还有二三十个小堡和烽堠,而烽堠是边军防范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预警平台,也是这次巡查的重中之重。

整个宁夏中卫甚至宁夏镇都属现在的宁夏平原,土地肥沃;北靠贺兰山,草场茂盛,畜牧业发达。据史料记载:万历初年,小小的宁夏镇屯田近二十万顷,除了养活宁夏镇七卫几万军户军民外,朝廷又征粮达几十万旦,成为大明朝重要赋税之地。天启、崇祯后,由于三边之地农民起义泛滥,加之女真崛起,三边精兵调往辽东平乱,朝廷逐渐失去了这一重要赋税之地。

而每当秋收时,蒙古靼子就从武宁堡西面越过长城打“草谷”,突破宁夏中卫卫所,顺河直扑三边总督所在地固原及其以南广阔之地。万历中期,蒙古部落入寇三边,劫掠甘肃、宁夏、延绥等地,京师大震。久未上朝的神宗皇帝大发雷霆,罢免兵部尚书、三边总督和甘肃延绥等地总兵,将御敌不力的宁夏镇总兵明正典刑。从这以后,三边总督府将宁夏镇秋收防边看做重中之重,每年这时还会派别的卫所军卒增强各处军备,防患于未然。

当武安到养马处牵出自己战马,翻身上马,骑者着马飞快跑到堡外壕沟外的空地上,已有几个人拿着长矛站在那里。明朝军官戴铁盔,普通士卒则着沿布帽。站着的几个士卒穿着很破烂,身着皮甲也很残破,明朝军士尤其三边,屯田收入丰厚,但都被各级军官克扣,普通军户却过的很苦。

“小旗,您老来了,”一个看起来年约十七八的少年看到武安骑马过来,马上殷勤跑过来牵着缰绳。

“二山,所有人都到了吗”武安下马询问道。

“小旗,除了我哥中了暑气不能下床,都来了。”

武安的小旗有六个小卒,一个弓兵,两个刀卒,三个长矛手。二山子大名叫刘二山,在家中排行老二,还有一哥哥叫刘大山,都是武安手下小卒。刘大山是弓兵,刘二山和另一个叫于一两的少年是刀卒,剩下三个老卒是长矛手。

看着面前脸上明显露着稚气却一本正经的刘二山和于二两,武安一阵苦笑。前世,在他们这个年纪还是父母眼中的小孩子,现在却要和残暴的蒙古人撕杀。两人家和武安一样都是世袭军户,老爹也都死在了蒙古人手里,他们也继承了父亲军户的位置,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过了半盏茶时间,一阵马蹄声响起,一骑当先后面跟着七八个亲兵,再后面还跟着二十个步卒。当前骑者就是武宁堡百户张泉了。张百户年约四十,一脸粗狂之色,头戴铁盔,身着铠甲,腰悬佩刀,背上披着大红披风,这造型比起寒酸的武安强多了。就是他身后亲兵装备也比身为小旗武安强多了。古代亲兵就是将领“私兵”,而在明代亲兵是卫所精锐所在,一镇总兵甚至拥有过千名。亲兵领着高于普通军户的垧银,穿着最好军备武装,骑着最好的骏马,只听命于将领。而将领往往在同族同乡中选择勇武果敢者充斥其中。明朝末年有的卫所只有亲兵才是精锐,普通军卒却赢弱不堪,没有多大战斗力。

“卑职参见百户大人”看着张泉已到了自己近前,武安马上行了一个军礼。

“小三子,听说你最近喜欢围着褒外一直跑,是不是天热热坏脑袋瓜子了。”张泉看着眼前越发健壮的手下调笑。

由于武安的老爹三年前是为救张百户而死,张百户也不是凉薄之人,不仅让他承袭小旗的职位,平时对他家也时有照顾。所以这次出行让武安小旗跟随历练,当然武安是全堡公认最好神射手,能开两石弓也是重要原因。

看着武安背着一张三石弓,马上又脸露古怪之色道:“俺说小三子啊,你背着祖传长弓干什么,你能拉开吗”

武安天生神力,能拉百户所内唯一的两石弓,就是自诩有勇力张泉也不如,现在竟是三石弓,怎能不让他震惊

“大人,属下还拉不了满弓,属下的两石弓前几天不小心损毁了,手上又没有趁手的。”

“恩,原来如此,”张泉恍然,又回头对亲兵队官张生道:“速回府拿那把两石弓来。”张生应了一声,马上回转马头飞驰回堡内。

武安又陪着张泉了几句,一会儿看到张生那着一张黑色长弓来到跟前。武安接过长弓,仔细端详一会,左手握弓,右手拉弦,只听一阵刚劲之声穿过双耳,果然是一把好弓。武安虽然天授神力,但使三石弓还是很吃力,两石则正好趁手。这三个月以来,武安觉着自己气力不断上涨,相信总有一天可以真正用祖传长弓去杀鞑立功。

“多谢大人厚爱,卑职一定好好善待它,用它多杀鞑子为大人效力。”武安一脸欣喜的对张泉道。张泉听罢哈哈大笑:“三儿,几日不见,会说话了。”武安只是微微一笑,说着又从张生手中接过箭壶,里面有三十几支铁箭,黝黑在太阳照射下闪着寒光。

武安将箭壶背在后背上,把原来七八支羽箭放在一起,将原来空箭壶仍给刘二山。

人已到齐了,武安骑马伴在张泉身旁,看着张泉面有忧色。武安知道随着秋收临近,和蒙古的战争已不可避免,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神就会降临。乱世人命如草贱,要想生存下去,就要不断使自己变的强大。自己的命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永远是失败者。

第一卷第三章初见鞑子

随后武安又随着张泉检查了几处关隘、烽堠,不过是越看越令人寒心。虽然前世在电视剧中也可以看到明末边军败坏之重,但亲眼看到赢弱的士卒和军备的残败,似乎都预示这大明朝已走过它的辉煌,虽然这也是军户精锐集中在中卫卫所缘故。

自从本朝太祖太宗以后,尤其是明英宗正统以后,大规模的北征从根本消除北方忧患已经不可能。大明朝对蒙古各部落由攻转为守势,虽然弘化、正德时,明朝将领也在小范围内主动对屡次犯边的部落进行攻击,但这种小规模反攻获胜后只能获得一时之安。明军不能深入蒙古草原腹地,从根本上打击蒙古各部落的元气。明军从草原撤退后,蒙古人又回到水草地,继续马蚤扰边地,真是“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等过晌午后,张泉、武安等人已看过七八处,都有一个小旗驻守。在路上吃过干粮后,又过近十里路后,一行人来到一个叫“安平屯”的地方。“安平屯”墙围有之有里许,城高两米多,是武宁堡所属最西的一个。堡内有一个小旗驻守,堡东面还有一个烽火台,整个内外只有一个城门。

也许是听到了马蹄声,在离城门口还有一百多米时,城头上露出一个懒洋洋的面孔,看到武安一行兵马强壮,也没仔细看,只听到一声怪叫“鞑子来了”,城头上警钟也响起来,城头上马上现了几个手拿兵器的慌乱身影。看到这可笑的一幕,武安苦笑不得,再看身旁张泉的脸已经黑了,面露阴沉之色。一侧的一个亲兵马上侧马向前,离城门五十时勒马大喊“瞎了你们的狗眼了,睁大眼睛看看是百户大人来了,快叫王小旗下来迎接。”

其实在敲响警钟,城头上的军卒在往下看时,已认清不是敌人,毕竟张泉也每年不时下来,士卒都认识。但也知道犯了过错,小旗王盛和还没上来,又都慌了神,不知所措。

亲兵喊了一声后,又骑马回到百户张泉身后。过了一会儿,城门咯吱一声打开了,一个年龄在三十五六岁的中年军官当先跑出来,应该是小旗王盛和。张泉也骑马迎上去,离十几米时王盛和就抱拳行军礼道“卑职参见百户大人,请大人恕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