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学习作者:肉书屋
快捷c作:按键盘上方向键←或→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enter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可回到本页顶部!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收藏到我的浏览器”功能和”加入书签”功能!作品:性的学习
作者:马晓年
内容简介:
中国的性学研究领域不知度过了多少个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岁月,如今,顺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民思想素质的提高,性话题这块坚冰终于在普通百姓面前打破了——与性相关的各种级别的讲坛、论坛、夜话、出版物、学术论文、法律援助相继出现。本书倡导“弘扬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质,享有性健康”的四项“性认识”原则,向社会推广正确的性学习方法。
正文
第一篇中国性史简读
中国古代性学发展史迹
说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性学习亦然。中国性学的发展源远流长。从追溯远古年代,到近代性学生态的现状的分析,学界专家总结出一个较为统一的结论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贯穿中国整个古代性学发展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古人倡导曾以“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内核。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性学论述最早起于远古的商周,先秦便有初步的雏形,秦汉隋唐发展较为迅猛,从宋到元朝,性学受到了阻滞,到了明清两代,虽然性学研究得到了谨慎的承认,但除了文学作品外,在学术论著方面却不见新的突破。长期的封建社会的桎梏使性学研究受到限制,因而造成我国古代性学研究的初步成果失传或传至国外,在西方和日本等地得到了保存和借鉴。尽管如此,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仍可使我们从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具有人文意义的自然景观、历史文献、文物或艺术品等追踪到古人性观念的变迁,说明中国不愧是世界性文明的最重要的发祥地。下面我们不妨从悠久的几个时期中性学发展的史迹和古代性文化遗产中寻觅一下中国古代性学和性教育的思路和实践。为此,我在本书中特呈予读者数百件性文物或艺术品,以帮助我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虽然古人对性的认识经历了迷惘、朦胧、敬畏、崇拜、探究、实践、再探究、再实践的曲折而反复的漫长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变更时而开放、时而避之惟恐不及。但从历史上看,中国仍把性看作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人生乐趣,看作是一种技艺和一门学问,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我们不难从中梳理出一些头绪。如果我们不对性的发展史进行研究和探讨,我们对性的认识将是不全面的。
性崇拜中有缘由
性a是人类两大生产方式之一,没有性a便没有人类的自身再生产,没有性也就没有人类的历史,就不会继往开来。人类在原始时期性与生殖崇拜是普遍存在的。先民之所以存在性崇拜(包括生殖器崇拜、生殖崇拜、性j崇拜),就是因为他们对性活动带来的那种非凡快感及性活动的生育后果总感到无限疑惑和惊喜,因此才把性与生殖活动看得那么神奇和神秘。性与生殖仿佛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于是敬畏和崇拜之心油然而生。如把石笋、蝉、蜥蜴、龟等比喻为男性生殖器,把dx、石环、双鱼、蚌、瓜、荷花等比喻为女性生殖器,把蛙、蟾蜍、葫芦、石榴等看作是生殖和多子的象征,而双蛇缠绕、鸟叼鱼等则是性j的象征。
1979年,辽宁西部东山嘴、牛河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象征物——陶质妇女l体小像。这类小像,国外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多有发现,被称为“早期维纳斯”。这些小像通常都对女像的臀、腹、茹房等处作夸张处理,表现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东山嘴“祭坛遗址”发现的两件无头孕妇l体像也是如此,腹部隆起,臀部肥大,y部也有三角形记号。1974年,青海柳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件人像彩陶壶,其上塑有一l体人像,茹房突出,生殖器却兼具有两性特征,为“两性同体”像。相比之下埃及“女神摩特”更加典型,秃鹫的头,茹房表明女性躯体,却有一个勃起的yj。神话学研究表明两性同体为古人生育与爱情等神祗的特征。
到了父系社会,男性生殖器崇拜物也随之出现,如我国珠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柳江金兰寺等处发现的陶祖、泉州等地的石祖等。还有如1968年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墓出土的玉祖,1982年西安三店村西汉墓出土的铜祖也都属于此。其中的陶祖历史比铜祖还早4000年。“祖”即是男性生殖器,它是由象形字“且”发展而来,旁边加上“礻”部,意为祭祀男性生殖器。
在天津文管处保存的一件棱柱状战国玉器就颇似男性生殖器,其上的铭文更形象地记录了男性性生理过程,能长能短,能伸能缩,能吞能吐,最后还讲“顺则生,逆则死”。至于近年来多次发掘的岩画中更是存在大量大胆、清晰表明男女性器官、交媾、生殖、欢庆的场面,说明性与生殖崇拜的历史是悠久的,它们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仅就考古发掘来看,华夏民族在性崇拜和生殖崇拜方面并无特异之处。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这种崇拜仍持续且深刻地植入于传统观念之中。古代传说中女神女娲造就了人类又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被后人传为婚姻之神,备受祭祀。
远古商周y阳学说的缘起
我们的先祖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时代。经过母系氏族部落阶段,至黄帝以后,转为父系氏族部落,并进入部落联盟时期。性学的初期正缘于此。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是依附于大自然的,所以人类对大自然的膜拜远远超过了对人类的本身的膜拜。人类在对大自然膜拜中,也没有停歇对大自然的探索。人类从探索中总结了一条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带有二元性,这种二元之说就是“y阳”二字。y阳是宇宙间相反相成的两种根本力量。y阳最初的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背日为y,向日为阳,可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把y阳引申到两性关系后,认为男女的交h不仅是单纯的欲望发泄,更是y阳两种宇宙力量在人类身上的具体体现。
战国时子思、孟子率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后来汉儒董仲舒也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儒程颢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正因为这样,古人认为,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天对人的谴责或嘉奖。在这些感应之中,人类的性行为和天的感应尤其密切。《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这就是从女y的生育功能引申出天地y阳学说的起源。
先祖把表现y阳作用的人体的一部分——男女生殖器官视为神圣,而渐衍成性器崇拜的习俗。古人一些部落对“性”的张扬与对性器官的崇拜由此开始向外域逐渐扩散。广东韶关仁化县境内有岭南第一奇山,又称中国红石公园的丹霞山,最近发掘出二处绝景——阳元石、y元石,堪称世界之最。阳元石在锦江之西、玉女峰旁,高达28米,直径7米,形状色泽酷似勃起的yj,充满阳刚之美;y元石在锦江之东、长老峰下,高10。3米,阔4。6米,形状酷似少女y户。两奇石与玉女峰、双r石、望夫石等共同构成一组具有特色的、具有生殖文化意味的丹霞山奇观。1988年,在内蒙古曾陆续发现了出自3000多年前青铜时代的岩画,内容可分为男g女y、男女交媾,求育舞蹈等几类,反映出y山远古居民生殖器崇拜的特有心理。
上古生殖崇拜的遗风是求子,因而崇尚“石祖”,认为“石祖”是男性生殖器象征。儒家经典中有大量佐证:天与地,y与阳,要交h才好,才是万物的生机。因此男女交h是一种带有神圣意义的现象,是一种值得崇拜和讴歌的美事:“天地姻媪,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归妹”即嫁女,把嫁女提到这样一种高度来认识:“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孟子肯定性需求和食欲一样是每个人应该获得满足的最基本要求,对于老子“食色,性也”的说法也无异议。
《诗经》国风部分也收有大量情歌、恋歌。孔子非道家,但他称赞《诗?周南?关睢》为“乐而不y,衰而不伤”。因此,儒家哲学本来不是禁欲哲学。由原始的性——生殖崇拜,进而表现为重后嗣、敬祖先,以及y阳交h的天人感应论,再加上在人的物质生活中把性欲和食欲看成同等重要的基本需求而倍加重视,这使儒家哲学带上了不少人道主义和人性的色彩。
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对性过程就有相当成熟的认识,房中术文献中就有许多与现代性学观点相一致的地方。比如他们曾强调性反应过程有“萌欲”、“积欲”与“释欲”之分,这与现代性学理论中性反应周期的二分法、四分法或五分法是类似的;又如他们曾强调“御女之道,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交接”,这与现代强调的“前戏”是一致的;古人关于性兴奋期“春情荡漾”时“男三至、女五至”的详尽描述,表明他们对性活动过程的观察不可谓不细致入微,丝毫不亚于现代的实验室研究。历史上仅存的宝贵性学文献,显然都是建立在对性实践活动进行大量细致、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无不闪烁着科学的光辉。
古人对性的认识还可以从古代制度上找到佐证。《周礼》为儒家经典之一,它对中国的两千年封建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书中记载有设“媒氏”之宦,其职责是“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妇二十而嫁”,并记载“中春时节,有男女之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由此说明“欢会”不仅可以自由谈情说爱,确实可以发展到性关系。
《易经》有乾坤两卦,除象征天地、父母外,也还是男女两性性器官的符号。在古老的性学说中,“一y一阳之谓道”,y阳被认定为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在这自然法则作用下,人类不断地繁衍后代过程亦即“易”。据考证,东周时期出自周文王的《周易》,其要旨在探索万物之性和天人关系,它把男女两性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以男女两性的相交来联系自然,重点阐述自然和人变化(易者,变也)的原理。说明在远古就已经有根据性别差异而作不同社会分工的规定。
以《易经》为代表的y阳文化,系统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殖文化,并把生殖文化升华到一个新的阶段。《易经》在阐述y阳变化万物的哲学观念时,也有许多有关性的描写,如“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些阐述赞美宇宙生成万物的伟大,把两性的交媾推及天地交h的广阔领域,并把对人类性和生殖行为的赞颂普及到对社会、政治、道德的产生与运动的赞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合y阳》更是一本纯粹的性学著作。此外,在商周时代成书的《诗经》、《周礼》等古籍中,也有不少有关“性”方面的探索和表达。
y阳之道缘于商周,后来被道家所发展,并成为以后古代房中术的理论基础。道家认为,男性为阳,女性为y,应“y阳结合”、“y阳互补”,甚至“采y补阳”。以后,这种y阳论的思想又被作为男尊女卑的理论根据。《易经》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就从天与人关系中进一步印证并阐发了y阳学说的可信性。
先秦性学著作的兴起
先秦是中国古代性学研究的奠基并兴起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关性学的学术专著已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帝内经》、汉墓《养生方》及房中八家的著作。这些著作为后人在相关领域的拓展与研究提供了借鉴的依据。
1。《黄帝内经》这是先秦时期面世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成书于春秋时代,其内容广涉民间多门类的学科。《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都记录了不少关于性学方面的知识和中医诊治概要。我们可从如下六个方面考证:(1)y阳分男女及其性生理特点:古人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均以y阳分类,这在《内经》中有较多论述,这些认识虽不一定与现代医学观点相符,但其所据“人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理论却是不无道理的;(2)对性器及生殖功能的认识:《灵枢》认为已婚女子停经,如其寸口脉搏动非常有力,则是怀孕之兆,《灵枢》还认为男女两性婚配交h可成孕,但精气jy则是成胎的基础;(3)男女性疾患的记述:如对筋痿(阳痿)的认识,《素问》已认识到情性的欲虑太多,且为外界性刺激所惹发的y念不少,又常得不到满足,或房事过于频繁,可使性功能的松弛纵退,同时还记载有许多病症名,此为后世男科、女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探索性疾患的病机:如《灵枢》已经提到当心祖先有病邪,继之肾应而乘克时,则男子病态的面色反映在鼻头部位的为小腹疼痛之证,在鼻头下的为g丸痛,在鼻头中间直线上的为yj痛,上部为j根,下部为g头,狐疝、y器溃烂等病,《素问》提到任督脉为病,男女之症征不同,“任脉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等;(5)记述性疾患的诊治:如《素问》认为,孕妇近足月,虽感不适但脉象却无异常时即可估计其临近分娩,在治疗上,对孕妇如因病须用某些反应较重的药物时,也可考虑能减病之大半而止的药量;(6)有关性养生的认识:《素问》告诫世人,若醉酒滥行房事,可使精气衰竭、真元耗损、形体气血虚弱,加之不能控制自己的y欲,纵情以求过度的性快感,故常损寿命……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的境界,这是合乎养生之道的。从如上六个方面,充分说明《内经》在性、性生理、性诊治、性养生诸方面已有了较系统的阐述,这为开拓和发展中医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汉墓《养生方》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简》,其成书年代至少早于公元前100年,是古代性养生学的最早专著。其中最著名的有《合y阳》、《杂疗方》、《十问》和《天下至道谈》四部书。《合y阳》出土时,和竹简《十问》合卷在一起。帛书整理小组根据简首语以“合y阳”作为篇名。全书讨论了y阳交h即男女中提的“十动”、“十节”是指模仿动物活动姿态的十种性j运作及抽送效果。“十修”、“八动”则提出了男女性j体位、频率、姿势、深浅等技巧问题。《杂疗方》中有几段主要论述了男女性功能的补益。帛书有破损,但大致内容能够了解。《十问》出土时与另一部竹简医书《合y阳》合成一卷,《十问》在内,《合y阳》在外。《十问》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要顺天地y阳的发展规律补y养气,要善于保护性功能,强调对jy要守而不泄,要服用滋y之品,性j应和气功相结合等。《十问》的论述把养生、气功、房中术结合得相当紧密,从中可见古人很讲究吸气、滋补、性生活保健,有不少科学道理。《天下至道谈》和木简《杂禁方》合为一卷,《天下至道谈》在内,《杂禁方》在外。所谓“天下至道”,即高深的养生之道,实质上是属于房室生活中的养生之道。其中有些内容和《十问》近似,且有些重复,但也有不少新的内容。该书对女子性反应做了较细致的描述,如从女子喘息的“五音”判断其性兴奋的程度,列举了女子yd12个解剖部位的名称,探索如何根据女子性反应的特点进行性j等。
3。房中八家著作先秦诸子百家中房中八大家有关性学的著述早已失传。但从《汉书?艺文志》及后代有关医录(如宋代日本人丹波康赖的《医心方》和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书)中可知其内容的要点。《容成yd》由我国最早房中家容成子所著。该书主要精神在于引导人们应顺应自然界y阳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y;性事结合气功导引,呼吸吐纳;房事有节,固护精关,补虚泻实。《务成子yd》为务成治所著,此人是古代有名的房中家、道家。此书为性养生专著,强调顺应天地y阳四时变化进行房事。《尧舜yd》系假托尧舜名的早期房中著作。该书认为性事关键在于有节、食物滋养、固护精关。《汤盘庚yd》也是假托其名的古代房中著作。其要点是倡导房事结合气功导引和食疗以补益y精,并蓄积精气以防性功能早衰。《黄帝三王养阳方》也是假托帝王名的早期性养生著作,借黄帝与夏禹、商汤、周文王间有关房事养生的讨论而立说。其要旨在于结合食疗以滋y壮阳,闭精不泻。去病培元,此外,尚有《天老杂子yd》、《天一yd》、《三家内房有子方》等,其内容虽已难确切考证,但估计和上述各家性养生、性防治等学术思想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