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杜丽娘那般,身为父母的独生女儿,为了个梦中的人,连性命都不要了,死去活来。既然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像她这般行事,心中可曾想过疼爱她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中年丧女,又该是如何的痛不欲生?魂魄不散,只为等待那柳梦梅,却半点不曾想过去看父母一眼,她心中把那生她养她的父母置于何地?心中想的全是自己,全然没有想过,她的身上系着父母兄妹甚至儿女,已然忘记世间还有“责任”二字。像这般自私自利之人,有何面目活在世间,倒不如真死的好。
一席话,说的釉玉和黛玉两个掩卷沉思,自此再看书,两人在欣赏唇齿噙香,华丽婉转诗句的同时,已经学会理智的从现实的角度思考,做到了“识其精华,辩其糟粕”。有的时候,看见黛玉往这个社会的“淑女”方向靠拢,贾敏不知道她是作对了还是做错了。
其实要论“叛逆”,只怕从现代来的她,满脑子的叛逆思想无人能比,可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深刻的认识到这个社会现实之后,她把所有的不合时宜的思想都禁锢起来,自然,她也没想过要培养出一个“先驱者”。
贾敏不记得她什么时候看过的一篇文章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一个人没有什么可能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和整个已经根深蒂固,广为当时人认同并遵守的礼法制度相抗衡的。不是没有特例,但是既然是特例就一定是少的,而且为之付出的代价必然大。”自她来到这个社会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也让她深刻的知道,如果这个世间真的存在这样的人物,那么生存在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又是怎样的为世所不容。何况黛玉又是个女儿,在这个社会女儿家生存本就不易。
虽然贾敏住在贾家,有看木石姻缘发展,让两人历劫的想法,但是她怀疑,经过她的教育,又有清玉和霁玉这两个出类拔萃的兄弟比着,黛玉能否依旧看中宝玉?不是说宝玉不好,只是宝玉依旧是当年的宝玉,黛玉却非当年的她。当已经改变,开始成长的黛玉,遇见依旧在原地的宝玉,是否能够作彼此的知己,贾敏无法下定论,只能静等着看结果。
清玉和霁玉被人带着离开,贾母把凤姐和三春也都支了出去,又屏退了身边伺候的人,拉着贾敏的手问道:“清哥儿是怎么回事?林家什么时候多出了一个庶子?而且还比霁玉大?”收养清玉和釉玉,贾敏并没有写信告知贾家。直到贾敏写信说,要带着儿女们上京,信中提到清玉和釉玉,贾家这才知道这两个人的存在。
“他们是老爷一位姨娘生的,当时我没孩子,老爷又那么大的年纪了,好不容易有个姨娘怀孕了,自然没有不让她生下的道理。因为清玉和釉玉是龙凤胎,刚生下来时小小的一团,弱的很,他们又是七月十四的生日,鬼节前一天出生的。孩子小,肉身弱,易引来小鬼儿,老爷怕养不大,就把他们送了出去。后来我有了黛玉和霁玉,等他们四岁上的时候,才把他们接回来。”贾敏将早已经想好的说辞讲给贾母听。
大户人家养不大孩子,想了很多办法,有把女孩当作男孩养的,男孩当作女孩打扮养大的。有的是觉得家里富贵太盛,需借些贫贱之气帮着压住孩子。所以,有给孩子取“猫儿狗儿”这类贱名的,大名则迟迟不取。有认贫苦人家或者有法力通鬼神这样的人物作寄名干娘的。情形更严重的,就是把孩子寄养在贫苦人家中几年的。
贾母听了点点头,道:“这两个孩子的母亲现在在哪?清玉是庶子,可是他比霁玉年长。你信上说,这孩子和霁玉一样,也是到京里来念书的,若是将来有了出息,你想好怎么办了吗?”贾母年老成精,一下子就指出问题关键所在。
贾敏笑道:“他们的母亲生产的时候就作下了病,孩子被送走之后,身体就垮了,没多长时间就病死了。孩子接回来养在我的身边,清玉是比霁玉年长,可是论天分,他比不上霁玉。再说,就算将来他出息了,荣光也是我这个作嫡母的,和他死去的生母无关。何况他要想在朝为官,对我这个嫡母,只有恭敬的份,不敢有什么其他的心思,否则,一个‘不孝’的帽子扣下来,我就能坏了他的前程。”
听出贾敏没有打压清玉的意思,贾母想了想,叹道:“说什么呢,庶子给生母讨诰命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太宗时的兵部尚书郦大人的事情当时沸沸扬扬,最终还不是姨娘越过正妻,扬眉吐气了。这才过了多少年,至今还被人时不时的提起。前车之鉴,还不足以让你引以为戒。何况,他毕竟是庶子,你是嫡母,虽然做儿子的要尊敬母亲,可是你们终究隔着一层,真闹起来,对你的名声也不好。再说,为这么个毛孩子用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两败俱伤的法子不值得。何必等他长起来再动手,现在就收拾了不但省事,而且便宜,还轻而易举。”
不等贾敏说话,贾母又拍着她的手道:“你这个孩子就是心善,既然有了霁哥,还留着他做什么?他是庶子不假,可是他不同于寻常的庶子,比霁哥儿玉大,是庶长子,这样的人你怎么能把他留着。再者,你要是心慈手软,下不去手,想着留他一命,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是个庶子,让他认识几个字,会写名字,给碗饭吃,不饿死他就行了。好好的你让他读什么书,上什么学堂,考什么科举,真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还是趁早解决的好,免得以后生事故。”
一席话说得贾敏大汗,想到记忆中,原主幼时不明不白没了的庶出的哥哥,还有长大之后,远嫁他乡,婚姻和生活俱不如意,已经过世的三位庶出姐姐。又想到贾家身为庶出子弟的贾环和贾琮在府中的地位和待遇,还不如府里一个有点体面的小管事呢。眼前这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可是能够硬的下心来的,不然府里也不会唯有她生的贾赦和贾政两个男丁了。
“不用母亲跟着操心了,放心吧,我这边能自己解决。”听出贾母话里有想“帮忙”的意思,贾敏赶紧出声拒绝。开什么玩笑,她可不想好不容易养大的孩子一不小心“夭折”了去。想了想,贾敏试着劝导贾母一下,希望能够救贾家一救,不管怎么说,她都顶着一张人家女儿的皮呢。
“母亲,郦大人的事情我也听说过,可是这并不能成为我薄待清玉的理由。清玉的生母早已经过世,他又是自从进府就养在我身边的,我待他怎么样,有目共睹,若是这样还让他和我离心,只能说他就是一个天生‘养不熟的白眼狼’。这样的话,我也没办法了,少不得等他长大,给他娶个妻子,早早的分出去算了。让他读书识字,总比把他拘在家里胡闹的强。毕竟读了书,多少能够懂点道理,比那蛮横无知的好多了,省得胡天黑底的不知道深浅的瞎闹腾。而且读书明理,将来若是有个万一,至少不用担心有什么讲不通的。”
深吸了一口气,贾敏又道:“再说,林家和贾家的规矩不一样。为了林家的发展,对嫡子和庶子一律给予最好的教导,就连女儿也是要从小熟读诗书的。毕竟家里的庶子真有出息了,那也是自家的面上有光,不是便宜了别家。就是因为有这条规矩,林家才能这么兴旺发达,从商周延续到本朝。只是如海这支一直人丁不旺,几代单传,而姑苏的林氏宗族则是在太宗年间犯下大错,被勒令子孙三代不得出仕,所以这条规矩不为人知罢了。放眼本朝,也出过不少庶出的进士,这些人出身的家族早已经摒弃旧见,并不是一味的排挤庶子。所以如果墨守成规下去,家族早晚会衰落下去。……”
贾敏说了这么多,不无劝诫贾母的意思,可是看到她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知道刚才的话都白说了,人家根本没听进去。反而因为贾敏的言语,似乎反过来要再次“教导”她一番。看见贾母张嘴欲言,无奈之下贾敏抢先开口,换了话头,道:“母亲放心,其实你说的这些我心里都有数。科举考试三年一轮,虽说是中了举人就可以做官,但是只有进士方可为上品。自本朝立国以来,每科取中的进士,多则三四百,少则四五十。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向往上升,除了个人的资历能力之外,还需要家族出力辅助。再者,朝廷官职就那么多,可是每三年都有新进人员。如今四海晏平,本朝已经立国百余年,不比刚立国之时官位空缺者多,僧多粥少,中了进士在吏部候缺的不是有多少,有的都等到了皓首斑白之际,都没有等到。我如今已经是正二品的诰命夫人,若是等着清玉给我讨封,想往上升,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我这辈子能不能等到还未知呢。”
列举了不少数据之后,贾敏又道:“再者,都说科举出仕,可是科举可不是那么好考的。清玉的资质一般,而且他进的并不是国子监,而是另找的官学,就算再好,也比不过国子监那个地方。当年珠儿那么聪颖,入了国子监读书,不是也未曾考取吗?清玉远不如珠儿,只怕更难考中。何况他现在又在我的眼皮子底下,想要拿捏他岂不是太容易了,倒也不用太心急。”十四岁就进学的贾珠一直被认为是贾府的骄傲,虽然他已经早亡,但是并不妨碍贾母以他为豪,所以贾敏干脆拿贾珠做比,让对科举不甚了解的贾母更能够听得明白。
贾敏说了这么多,很多贾母都没有听懂,但是这并不妨碍她理解其中的关键。贾母是个深宅妇人,而且不管是娘家还是夫家,走的都是以武出仕的道路,对于科举,她了解的并不多。但是有贾珠的例子在前,让她觉得考科举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因此听贾敏这么一说,她觉得贾敏这种不动声色的处置办法很不错,笑着点头,并跟着出主意:“对,对,就是这话。霁玉的身后有贾家和林家支持,一定比清玉强。就算那个小子有造化,能够考出来。到了那个时候,让你的两位哥哥想点办法,给你把他给打压下去,让他一辈子都翻不了身。就算做个小官又算得了什么,给我们家提鞋都不配。”言语中充满了自得。
听了贾母的话,若不是碍于规矩和礼教,而且不方便,贾敏一定给贾母一个大白眼。她还真当贾家是一盘菜了。若是现在清玉和霁玉就出仕,贾家现在在朝堂上还有几分力量,可能还有能给给两人提供帮助或者下绊子的能力。等到真到了两小入朝为官的时候,他们不被贾家牵连,带到泥里去就好了,还指望贾家能够给予援手,做梦吧!反过来,贾家,指望他们两个还差不多!
作者有话要说:下章,下一章宝黛绝对,绝对见面了,我这次不会食言了。
紫鹃,在我第一读红楼的时候,我很喜欢她,但是随着读得次数多了,年纪也大了,就不太喜欢她了。现在的我,很讨厌打着为谁好的旗号,擅自行动的行为,哪怕结果是好的,我也不喜欢。紫鹃,就是这样的,就算她没有私心,她完全是为了黛玉好。是的,那个时候,黛玉是喜欢宝玉,可是这不代表着这份感情就能公开。她试探宝玉的举动,其实等于把黛玉逼到了悬崖,再没有任何退路,最后的一点生机都没有了。没有哪个母亲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了别人要死要活的,何况她还不喜欢黛玉。
其实我觉得在古代社会像《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的书,有点类似于qy的书,三观不正,但是很多人被其中华丽的语句而吸引,忽视了其它的方面。
书中,贾敏的打扮是武则天中李建群的徐婕妤和87版红楼凤姐的结合体。
釉玉的是照搬宝姐姐的一个装扮。
黛玉的是照搬一身白底红花的褙子,红裙,坐着读书的黛玉的一个装扮,那个打扮是我的大爱。
漱玉的是照搬舒畅的宛如的装扮。
当然,每个人在此基础上,都更加华丽。图片我就不放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到网上去找,非常容易就能找到。
下次更新,大约在周末,或者下周一左右,请大家见谅。因为我们部门的员工一下子走了两个,他们留下来的工作就被我们承担了,在没有招来新人之前,我都会很忙,而且我码字的速度也不快。
问一句,关于那个绝育药,大家觉得该不该给林海吃呀?
[58]第五八章
母女两个十多年未见,贾母拉着贾敏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直到鸳鸯传话,说是到了摆晚饭的时候,贾母这才拉着贾敏的手拐入正房后面的后堂。随后,去见两位舅舅的釉玉、黛玉和漱玉走在王夫人的身后,在她的带领下从外面进来。釉玉和黛玉脸上虽然看不出什么来,但是贾敏从两人紧抿的嘴角,低垂的眼帘能够看出两人心中的不快,而漱玉的脸上则是明显的显露出忿郁之色。
虽然贾敏一言未发,但是釉玉发现了她瞥向漱玉的目光,忙小退一步,拉住漱玉的手,轻捏了一下,并以目示意,牵动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漱玉收到釉玉的提醒,发现了贾敏看向自己的目光,赶忙调整好脸上的情绪,挂上完美的,无懈可击的笑容。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除了贾敏和釉玉、漱玉之外,再没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幕。
迎春三姊妹早已经在房间等候,见贾母一伙进来,忙起身侍立。李纨和王熙凤早已经带着人在这里伺候,见王夫人带着三玉来了,方安设桌椅。李纨捧饭,凤姐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贾敏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凤姐拉着三玉坐下,三人推让,贾母道:“你舅母和你嫂子们不在这吃,你们是客,尽管坐下。”三人这才按年齿挨着贾敏入座。见贾敏一家落座,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在右手依次坐下。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贾府的规矩是主子吃荤腥,下人也要有肉吃,满府上下都是肉食动物。再加上京城口味,多油多肉少蔬菜,所以一色的官窑汝瓷碗碟中摆出的虽是山、海、上、下八珍齐聚的大席面,但多为荤菜,油腻的很。就算为了照顾客人,特地做了几道江南菜,也是红烧狮子头、三套鸭、松鼠鳜鱼、东坡肉、……这类的荤菜。且做法不地道不说,而且很明显偏向京中口味。
虽然贾敏早有准备,府中早早请了擅煮各地菜肴的厨子来家,就是为了避免到了外地,饮食不习惯,但是终究身处淮扬,家里吃用的又是植物油,所以贾敏一家口味上还是偏向于清淡。所以除了桌上除了贾敏还能忍得,釉玉三姊妹,为了不失礼,尽量挑着菜肴中像笋子、木耳、蘑菇这类的配菜吃。席中只有一道奶汤八宝布袋鸡做的不错,比较起来,相对更合口味一些,所以三姊妹喝了不少,就着它这才把碗里的饭吃完。
李纨和凤姐立于案旁布让,主要招呼釉玉三姊妹。王夫人则站在贾母和贾敏中间,服侍二人用餐。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林海最讲究养生,因此林家的规矩是要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在吃茶,免得伤脾胃。不过贾家的规矩贾敏也讲述给几个孩子听,告诉她们,虽然两家规矩不一样,但是不必非要跟随,因此她们只是依样漱了口,擦手完毕,将端上来的茶放在嘴边抿了抿,做做样子,也就罢了。
贾母端着茶盏饮了一口,让王夫人、李纨和凤姐去吃饭。王夫人答应着,带着李纨和凤姐下去。出了门,凤姐自去,李纨跟在王夫人后面。王夫人道:“你也回去吃吧,今日就不用你伺候了。”打发走了李纨,王夫人回房,彩霞忙上茶来,金钏儿带人摆饭。王夫人一盏茶饮下去,长出了一口气,只觉得胸中的这口气怎么也散不去。
虽然王夫人已经有了儿媳妇,连孙子都有了,可是依旧要在贾母跟前立规矩。只是服侍贾母吃饭这活计因为有李纨和凤姐在,贾母又不待见邢夫人,不让她服侍,因此这样的事情王夫人也只是偶尔为之。本来这没什么,可是今日吃饭的时候,看见贾敏大模大样的坐着,她却要站着一旁,服侍对方,王夫人只觉得一口气生生的堵在胸口,让她喘不上来气来。
当年贾敏没出嫁的时候,未出嫁的姑娘尊贵,她伺候她是没办法。可是如今贾敏出嫁多年归家,贾母却依旧让她服侍她,贾母到底有没有把她这个儿媳当成自家人?纵使在偏心也没有这个偏心法!吃饭的时候,看见贾敏一副理所当然,泰然自若的模样,王夫人恨得牙根直痒痒,恨不得把手里夹得菜摔到她的脸上。王夫人使劲捻着手中的念珠,口里连念了好几遍的经,这才把心中的火气压了下来。
本来王夫人对贾敏住在贾府无可无不可,反正荣国府空房子有的是,住进来也无所谓,面子功夫她还是会做的。可是今日看到贾母对贾敏的态度,还有贾敏带过来的三个妖娆多姿的女儿,王夫人忽然觉得贾敏住在府中实在不是一件好事。轻轻拨动着茶盖,王夫人思绪翻飞,想到她的妹妹薛姨妈。
自从薛蟠为了一个丫头打死人之后,就离开金陵,说是阖家上京。只?br/gt;